咪 咪
“咪咪”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瑰宝,是民间自娱性乐器,最早多用于婚礼、宴席曲、花儿的伴奏。
经过历史的变迁和现代文化的冲击,这种乐器在我国已十分少见,幸运的是在民间艺人不断的坚持下,以及区、市、县文化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努力下,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过去民间流传的“咪咪”多采用三、四月份的柳枝皮或六、七月份的大麦和制成.
过了这个时节,“咪咪”就无法制作,这给推广和保护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自上世纪90年代,马文祥就开始对“咪咪”进行深入的研究,不断改进,大胆创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研制出了新一代的“咪咪”,不再受到季节和材料的限制。
经过创新改良,最终使“咪咪”在原有6孔的基础上增加到7孔和8孔,在音域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解决了超吹的问题(接近两个8度)。
制作出的“咪咪”种类有芦苇管、竹管、塑料合成材料等等,并且还制作出了7孔双管“咪咪”,音色优美,别具一格,为普及和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宁夏民族器乐代表“咪咪”,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咪咪”的制作及演奏技艺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马文祥被认定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咪咪”不仅在宁夏形成了独特的演奏技艺和制作工艺,而且多次参加外省区及国际性的交流表演。